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我院劳环卫系研究团队在脐带血中新型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非靶向识别及对新生儿早期健康影响方面取得重要发现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21 09:37:13

  近日,我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系郑玉新教授团队在新生儿脐带血样本中新型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非靶向识别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ontarget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Cord Blood Samples”为题,发表于环境科学一区/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 11.357;DOI: 10.1021/acs.est.2c04820)。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至少一个全氟化甲基或亚甲基碳原子(不带有任何H/Cl/Br/I原子)的氟化物质,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双疏特性而广泛应用。研究证实,PFASs能穿过胎盘屏障,通过脐带血到达胚胎,可能导致新生儿的健康损害和不良出生结局。质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脐带血中仍有9%的可提取有机氟未被识别。因此,脐带血中新型PFASs的识别及其与出生结局的关联对于全面评估胎儿期PFASs的暴露风险至关重要。 

  本研究从山东济南招募326名孕妇,采集脐带血样本并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对脐带血样本进行快速、简单、廉价、高效、可靠、安全(QuEChERS)的样本前处理,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获取化合物信息。建立靶向、疑似靶向和非靶向的全方位分析流程,对脐带血样本中的PFASs进行识别和超痕量定量分析。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非参数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在脐带血中识别出16种传统PFASs和12种新型PFASs,首次报道了脐带血中存在的全氟聚醚羧酸、氢代多氟醚基丙烷磺酸和3:3氯代多氟烷基醚醇。同时识别出2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新定义的PFASs:氟虫腈砜和2-氯代-6-(三氟甲基)-吡啶-3-醇。定量结果表明,新型PFASs和OECD新定义的PFASs浓度在总PFASs浓度中占比分别为9.4和9.7%,传统的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己基磺酸仍然是丰度最高的PFASs。脐带血中C9-C12全氟羧酸、C6-C8全氟磺酸和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的浓度随孕妇年龄增加显著升高。全氟己基磺酸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体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 < 0.05)。 

  本研究建立了针对PFASs的靶向、疑似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流程,用于识别和量化脐带血样本中的潜在PFASs。研究结果为阐明生命早期PFASs的暴露特征和暴露风险奠定了基础。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玉新教授、林泳峰助理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夏筱文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合作单位为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该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06083, 21906169)的支持。

图. 脐带血样本中PFASs的非靶向识别。图片来自(DOI: 10.1021/acs.est.2c04820.)

上一条:我院劳环卫研究团队在颗粒物吸入暴露致血脑屏障损伤机制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下一条:我院劳环卫团队在长期室内燃煤暴露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关闭